最終,
太史慈還是在功勞簿上被張遼記上了一個大功!
等到日後統計軍功之時,
光是這一筆功勞,就應當夠這太史慈升上一級的!
當然,
這並不是張遼想要賣太史慈人情,實在是這場仗能打的如此漂亮,功勞主要還是在太史慈身上!
居功至偉,
用這句話來形容太史慈一點都不為過,雖然他的任務只是去放火燒山,但這燒山的時機可就太有講究了,
若是太史慈再早點,倒還算好,多半結局就像張遼的謀劃一樣,一把山火將丁奉等人燒退,可要是太史慈晚上一些,丁奉沒準真就直接打入張遼大營了!
這要是讓丁奉來了個出其不意,不說最後的勝負如何,光是戰損,就是一個張遼絕對不好意思報上去的數字,
千算萬算,
愣是沒算到那丁奉竟然敢出山襲營,說起來,其實張遼才是襲營的老手,若是讓丁奉襲營成功,那可就是打了一輩子獵,反倒讓鷹啄了眼,沒臉見人啊!
所以太史慈這一把火,不但斷了丁奉的後路,更是把馬上就要陰溝裡翻船的張遼愣生生的從陰溝裡拽了出來,所以之前張遼說太史慈是貨真價實的祥瑞,還真不是吹捧,而是發自內心的認同!
之前張遼的原計劃,是由他自己上山放火,太史慈在軍中負責接應,
張遼可以肯定,
一旦他這麼做了,那麼最後的結果無非就是將丁奉燒了回去,能造成的戰損,其實不多,畢竟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,連山林中的走獸在見到火光後都知道快些跑開,丁奉麾下的士卒又不是傻子,如何能不知道跑,這麼下來,其實能有個兩三千人的傷亡,都算是謀劃成功了,
畢竟張遼這一招主要的目的是先給對方一個下馬威,打擊敵軍的士氣,
這下可好,
太史慈一把火,
整整一萬人都成了甕中之鱉,只能在原地和張遼硬抗,不但生擒了丁奉,還全殲了一萬敵軍,這份戰績,可是給張遼的戰績上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,如何能讓他不喜?
只不過有人歡喜有人愁,
廬陵城中,
得知丁奉全軍覆沒後,
宋謙整個人都不好了,
此時的宋謙正在中軍大帳中,繞著諸葛瑾前方一圈一圈的轉,臉上的表情冰的嚇人,
“子瑜先生!”,
宋謙一臉嗔怪的看著諸葛瑾,
“丁奉先生是遵了先生的指令出城埋伏,現在全軍覆沒,先生又作何解?”,
“將軍這話我可就有些聽不明白了!”,
諸葛瑾略顯不悅的看向宋謙,他知道宋謙秉性,像這種人,之所以這麼多年來都升不上去,一個原因是根本不懂溜鬚拍馬,另一個原因就是過於死板木訥,只會循規蹈矩!
一個人如果循規蹈矩,可以證明這個人守規矩,但從另一個角度看,往往也能證明這個人不敢承擔責任,所以才會不知變通,只想著在規矩內完成任務,
身為謀士,
自然喜歡循規蹈矩之人,但前提是,這個人願意和謀士一同承擔風險,
不能事情成了那就是你辦事有方,事情出了差錯便是謀士謀劃不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