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章 盛长林虎口夺食,争一地,谋一州(1 / 5)

 歷史古代 / 穿越 4784 字 2023-10-18

北境,宋遼兩國平行交界,再往東北方,跨越長城往北,是遼國與其他北方遊牧部落的爭議領土,在遼國版圖上沒有,在大宋版圖上依舊沒有。

因為從宋遼簽署檀淵之盟,劃分兩國交界時,這裡實在是太過荒涼。那時候,大宋雖在太宗趙光義這位高粱河戰神的執政之下,但大宋子民覺得遼國,契丹人,北方蠻夷。

而現在提到的這個地方,和這片土地上的部落民族,在當時被遼國的契丹人稱作蠻夷,可見此處當時有點不適合人類居住,不適合生存繁衍之地的意思。

遼國嚮往大宋的文教盛世,大宋卻心心念念想收回燕雲十六州,而被兩國都沒放在心上的蠻夷之地,卻有著一群彪悍的人在苦苦掙扎著,直到他們歸化遼國的夢想破滅,又被打得幾乎滅族後,惡夢才真正來臨。

原本,他們往東面海可漁獵,往南定居可農耕,往北放馬可遊牧,往西戰敗只能“認爹”。以“金”為部落圖騰的小部落,就像遼國的僕從軍,每年上繳賦稅都快壓得喘不過氣來,但在掙扎中也想嚐嚐做做主人的滋味兒,於是乎,他們將目標轉向北地漢人和大宋逃民。

北地漢人和大宋子民屬同根同源,雖為兩國子民,但地處邊境的百姓多有往來,貿易,通婚,在邊境榷場做些以物易物的生意,都想將日子過好些。

北方不像江南的魚米之鄉,糧食一年才一熟,但隨著人口數量的增長,吃食捉襟見肘,物資不夠豐富,這也跟宋遼兩國的土地兼併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。

大宋逃民不光是失去土地的百姓,多為一些犯了大宋律法,又不想賣身為奴的倔強之人,他們更向往自由,來到這三不管的地界,如魚得水。

北地漢人其實在遼國的統治之下也還過得去,遼國實行等同於大宋的科舉制度,連遼國皇帝陛下耶律洪基,都曾在少年時到大宋遊學,可見遼國想要文教盛世的來臨,國策也向北地漢人傾斜了許多,做官,甚至當朝大相公都是對北地漢人開放的,沒有歧視可言。

但遼國的兩院制服制約了北地漢人的生存空間,南院一直奉行文臣治國,可北院把持超過一半的國家軍隊,屯田,與西夏,與絲綢之路上的小國征戰,自然得時不時的向北地漢人開開刀。

這就導致一些北地漢人抱著“惹不起躲得起”的心理,遠走家鄉,於是乎,與大宋逃民在這三不管的地界“勝利會師”。起初的幾十年裡,北地漢人與大宋逃民一起開墾土地,小部落民族漁獵遊牧也有收穫,三方人馬相處和諧,慢慢的,土地使用率提高,人口發展也喜人,通婚的,貿易的,都能和平共處。

但遼國北院契丹貴族的私軍,開始不滿足於戰爭帶來的,日漸減少的紅利,於是乎,本著“我是爹,我想敲打兒子”的心理,又有你歸化,你的命,我來拿捏的高壓手段,不斷的給小部落民族增加賦稅,而小部落民族的管理制度本就不完善,又向北地漢人和大宋逃民增加賦稅,層層盤剝,一級壓一級,最後崩盤了。

知否!從大娘子的媽寶男開始崛起最新線上免費閱讀